第260章 举步维艰的周赧王(2/4)
时,顺带攻打西周,以削弱秦国的盟友力量。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,大夫苏代挺身而出,为西周游说楚怀王。
苏代是一位极具智慧和口才的纵横家,他对各国的局势和利益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。苏代对楚怀王说:“大王,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呢?那些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,其实是在故意制造混淆,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想把西周推向秦国一边,所以人们才会把西周和秦国放在一起说‘周秦’。如果西周真的觉得自己无法摆脱秦国的控制,那么它就一定会投向秦国一方。这岂不是正中秦国的下怀,成了帮助秦国吞并西周的妙计吗?”
苏代接着说:“大王,我为您考虑,如果西周真的为秦国出力,您更要好好对待它,因为这样可以分化西周和秦国的关系;如果西周不为秦国出力,您依然要友好对待它,这样才能真正让西周与秦国疏远。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交,那么它就一定会投向楚国的郢都。这样一来,楚国不仅避免了与西周的冲突,还能在秦国和西周之间巧妙地周旋,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。”
小主,
楚怀王听了苏代的这番分析后,觉得非常有道理。他意识到,如果贸然攻打西周,不仅会得罪西周,还可能会让西周倒向秦国,从而加剧楚国的战略困境。于是,楚怀王果断地听从了苏代的意见,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。
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楚国与西周之间的冲突,还为楚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回旋余地。楚国通过苏代的智慧和谋略,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危机,同时也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中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。苏代的这次游说,充分展现了他作为纵横家的高超智慧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,也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外交谋略范例。
秦国在攻打韩国的过程中,为了更好地调动兵力和资源,向东周和西周借道,希望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。周赧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:如果借道给秦国,韩国必然会认为东周和西周在支持秦国,从而得罪韩国;如果不借道,秦国又会认为东周和西周在阻挠其军事行动,从而得罪秦国。周赧王左右为难,不知如何是好。
在这种情况下,大夫史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。他对周赧王说:“大王,您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国的公叔呢?您可以对韩公叔说:‘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,是因为它信任东周。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,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?’这样一来,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与韩国之间有秘密的联盟,从而不再信任周君,也就不会轻易攻打韩国了。”
史厌接着说:“同时,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:‘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,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,周不敢不接受。’这样一来,秦国就会认为韩国在故意挑拨秦国与周的关系,也就没有理由强迫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。这样一来,您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,又在表面上听命于秦国,两全其美。”
周赧王听了史厌的建议后,觉得非常有道理,于是决定按照他的计划行事。他派人秘密会见了韩国的公叔,传达了史厌的建议。韩公叔经过权衡,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,于是决定给周一些土地,并派人质前往楚国。
与此同时,周赧王又派人去见秦国的使者,按照史厌的建议,巧妙地回应了秦国的要求。秦国果然中计,认为韩国在挑拨秦国与周的关系,于是不再强迫周接受韩国的土地。这样一来,周赧王既避免了得罪韩国,又没有得罪秦国,还巧妙地得到了韩国的土地,可谓一举多得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。秦国随后又召见西周君,要求他前往秦国。西周君担心此行凶多吉少,于是派人对韩王说:“秦国召见西周君,其实是为了攻打大王的南阳。大王为什么不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