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2章 六国伐齐(2/20)
春秋和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之一。燕国地处辽东,地理位置相对偏僻,远离中原诸侯国的争斗核心区域。这种偏僻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燕国,使其免受频繁的战争侵扰。然而,燕国的国力相对较弱,经济、军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远不及齐、秦等强国。燕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勉强保全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地处偏远,周边强国无暇顾及,才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。然而,这两个国家却在战国时期爆发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——“六国伐齐”。这场战役的起因是齐国在齐湣王时期过于骄横,四处扩张,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恐慌。齐国在对外战争中连战连捷,甚至一度攻占了宋国大片领土,其野心和实力让其他诸侯国深感威胁。于是,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五国联合起来,共同讨伐齐国。这场战争规模宏大,各国倾尽全力,最终齐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,国力大损,从此一蹶不振。经此役之后,齐国彻底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资格,其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也一去不复返。
小主,
而这一段时期,也成为了燕国唯一一次称霸“国际”社会的时期。燕国在联合伐齐的过程中,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合行动,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利益。伐齐之后,燕国的势力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,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,成为当时诸侯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。
燕齐两国是邻国,齐国多次侵占了燕国的领土。公元前312年,燕昭王姬职登基成为国君。燕昭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,他目睹了燕国长期以来的积弱不振,决心振兴大燕,与齐国一争高下。他深知,要想实现燕国的崛起,必须广纳贤才,励精图治。于是,燕昭王开始积极寻求治国良策,他向贤士郭隗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以兴天下。
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“500金买马骨”的故事。故事中,一位君主渴望得到千里马,但苦于找不到。于是他派人用500金买来了一副千里马的骨头,这一举动迅速传遍天下,各地的千里马纷纷被送上门来。郭隗通过这个故事,向燕昭王说明了高薪聘请贤才的重要性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要通过炒作来吸引人才。郭隗告诉燕昭王,只要他能够以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礼遇来对待贤才,天下贤士自然会纷至沓来。
燕昭王深受启发,他以郭隗为榜样,修筑了“黄金台”。黄金台不仅是燕昭王招揽贤才的象征,更是一种对外界的强烈信号,表明燕国愿意以重金聘请天下贤士。经过这一番炒作,燕国的名声大振,各地贤士纷纷慕名而来。燕昭王虚心纳谏,礼贤下士,经过20多年的努力,燕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。此时,乐毅已经拜在燕王麾下。
乐毅是魏国人,但魏王不识才,他投奔赵国也不顺利。在四处碰壁之后,乐毅最终选择投奔燕国。燕昭王不仅识才,而且善于用才。他任命乐毅为亚卿,这是一个主持军政大事的重要职位。燕昭王给予了乐毅充分的信任和权力,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。乐毅在燕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,他开始书写自己光耀历史的传奇篇章。
在燕国君臣上下一心、卧薪尝胆、磨刀霍霍准备复仇之际,齐国却毫无察觉,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强盛之中。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湣王,他是齐国第六任君主,齐宣王的儿子。齐国在他的统治下,国力达到了鼎盛状态,经济繁荣,军事强大,是战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强国。然而,燕昭王深知,凭借燕国一国之力,根本无法与强大的齐国抗衡。于是,乐毅向燕昭王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伐齐计划——“与天下共图之”,也就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伐齐。
在“外交战略”上,乐毅精心设计了三步走计划:第一步,要在“国际”上孤立齐国,切断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系,